武汉万科·城市之光展示中心
WUHAN VANKE CITY LIGHT EXHIBITION CENTER

项目状态已建成
申报类别建筑设计
申报子类别居住项目
完成日期 (YYYY-MM-DD)2020 - 03
设计周期5 个月
项目面积
建筑面积235平方米
项目所在国家/地区中国
项目所在省湖北省
项目所在城市武汉市
项目简介(中文)因巧于借,精在体宜,通过形体延展与场地扩大来解决复杂的用地条件。 通过借景、围合,模糊边界让行人感受过渡空间;通过飘带造景短暂曲折的动线打破常规盒子与外界的边界。 灰空间的水平延伸与线性体量的垂直舒展来解决过小的建筑体量与标志性的矛盾,将消极空间转化为精致空间,更加符合近人感知尺度。 城市的节点,社区的门户,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开放性空间。
项目简介(英文)Through physical extension and site expansion the complex land conditions can be solved. By borrowing sceneries, enclosing, and blurring the boundaries, pedestrians can feel the transitional space. The short and tortuous movement lines of the ribbon shape are used to break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box and the outside world. The horizontal extension of the gray space and the vertical extension of the linear volume are uesd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 small building volume and the need as a landmark, and transform the negative space into an exquisite one, which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scale of near human perception. This building is the node of the city and the gateway of the community which brings more open space to the city.
项目基地位于白沙洲大道与白沙二路交口,由于不远处有一个已建成的大区展示中心,因此甲方的需求是建造一个200平米左右的小体量接待中心。基地形状不规则,背后有在建的洪山商业广场,面向城市的主要展示面很局促,被两条支路打断。甲方希望这个接待中心在主干道以及高架视角具有强烈的昭示性。面对这样一个项目,我们首先思考要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将零碎的基地有效的组织起来,使其具有场所感。2、如何将小的建筑做的具有标识性(给人比较强烈的感官刺激),从而吸引客户驻足。
在回应第一个问题:如何把分散的基地组织起来形成场所感。我们受到了中国的传统园林空间的启发,在这些空间中,会有一个线性的元素(连廊)将水、绿化、建筑组织起来,形成强烈的场所感。同时这种线性元素大多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既限定了空间,又不会阻隔视线的穿透,使空间和视觉感官都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这种线性元素大多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既限定了空间,又不会阻隔视线的穿透,使空间和视觉感官都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从这张拙政园的图可以看到,传统园林通过线性的廊道空间,将点状的亭榭空间环绕,形成具有场所感的环境。因此我们想到用景观构筑物限定出我们的场所,把零碎的空间统一起来。
形成具有传统园林内核和雕塑感与时代感的建筑。
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解决仅有200平米功能空间的极小体量和甲方需要的标志性的矛盾。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建筑和景观雕塑一体化设计。通过景观雕塑式的构筑物(廊)将零碎的边界撑满并限定出场所,也通过构筑物的围合来提示和引导流线的组织。例如在进入样板区的车行路上,我们通过构筑物形成“门”的意向,提示这里是入口。
甲方希望在接待中心基地入口处有一个制高点的精神堡垒,类似一个广告牌,能够使远处和高架的方向一眼看到这里。我们尝试过一些构筑塔,最终决定通过构架扭转的方式,从水平延伸自然生长出垂直的精神堡垒。将接待处、场地内的景观雕塑、精神堡垒整合为统一的语言,成为一个整体。
建筑的形态结果看似感性,但其实我们在设计中尽量保证每一条线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位、平行、垂直。我们相信每一个舒服的形态背后都遵循着一定比例关系,这种对位一方面为了美观,另一方面让最后的落地过程可控,建筑形体有明确的定位关系,保证了施工的准确性。
从总图流线可以看到,由于基地十分局促,基本没有太多的可操作的前场空间,因此我们在组织人行流线的时候也借鉴了园林的处理方式,通过对景观曲折蜿蜒的处理将流线拉长,增加空间体验。
由于基地比较局促,我们通过园林起承转合的方式将流线拉长,引导人流进入接待中心。
用参数化的技术进行多方案比选,控制模数及穿孔铝板的轴线定位,便于厂家施工。
施工过程中与幕墙、景观、室内、灯光等专业紧密配合,控制整个过程和最终落地效果。
通过建筑背面来选样铝板的颜色与质感。考虑到基地周围工地众多,灰尘量大,加上日光实际上会增加建筑明度。因此在颜色选样时,将建筑铝板降低两个明度,使落地效果与效果图保持一致。
在节点设计中我们考虑的灯光效果,以及屋顶第五立面细节处理跟屋面排水组织的结合。
最大程度保证落地效果。
线性连廊将整个主体建筑与精神堡垒串联成统一的建筑语言。
线性连廊、景观设计和屋顶第五立面采用统一的折线形式的建筑语言。同时,第五立面造型能巧妙的与排水形式结合。
沿高架主干道的展示面,是我们打造的重点。不仅是接待中心和样板间的入口空间,未来更会是社区的门户、白沙洲片区的名片、万科城市之光的精神内核所在。
连廊与接待中心主体:用现代语言转译传统园林线性的“廊道”与点状的“亭榭”之间的关系,打造具有园林内核,同时具有现代感与雕塑感的建筑空间。
运用现代东方极简的表现手法,将线性连廊与点状主体建筑结合,既限定了空间,又不会阻隔视线的穿透,具有开放性与层次感。打造具有园林内核,同时具有现代感与雕塑感的建筑空间。
景观空间设置了同样建筑语言的雕塑,具有现代感与雕塑感。
建筑形体简洁有力,通过线性连廊与景观雕塑既限定出了人行入口,同时在空间上又具有开放性。
离开样板间的界面,连廊既限定出空间同时又具有开放性。
进入样板区的入口界面,将景观墙与线性连廊结合,形成具有雕塑感的门户形象,将消极空间激活,转化为城市的活力场所。
进入样板区的入口界面,景观与灯光结合设计。
室内设计采用跟室外一体化的元素:通过折面吊顶延续建筑外立面的雕塑感,颜色上我们采用木色,比外立面的铝板在感受上更加温暖近人。
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玻璃幕墙与折板吊顶形成统一的建筑形式。
室内外一体化设计,小体量的空间打造独特的建筑雕塑感。
项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