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自在春晓
GEMDALE IN HOUSE

项目状态建成
申报类别建筑设计
申报子类别居住项目
完成日期 (YYYY-MM-DD)2020 - 09
设计周期2 个月
项目面积
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项目所在国家/地区中国
项目所在省江苏
项目所在城市苏州
项目简介(中文)项目位于苏州市高新区桑园路与尤家浜路交汇处。为致敬密斯,整体为一个纯净轻薄的盒子建筑,室内空间外包围一圈渗透式廊下休闲平台,格栅使光影丰富,感知时间变化。实际功能、休闲功能与景观均以4.2m*4.2m的模数展现,空间中每一个盒子都以不同的材质去赋予它不同的定义。结合现代艺术形式,在多元共生的引领中打破传统销售空间模式,融入时尚艺术元素,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与艺术形态,是苏州的艺术生活聚集地。
项目简介(英文)The project is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angyuan road and youjiabang road in Suzhou high tech Zone. As a tribute to Mies, it is a pure and light box building. The interior space is surrounded by a circle of permeable corridor leisure platform. The grille enriches the light and shadow, and perceives the change of time. The actual function, leisure function and landscape are presented in the module of 4.2m * 4.2m, and each box in the space is given a different definition with different materials. Combining with modern art forms,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sales space mo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ultiple symbiosis, integrating fashion art elements, presenting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art forms, Suzhou is the gathering place of art life.
理性主义盛行下,奢华的生活方式日渐式微。人们开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低碳持续的生活。面向未来的生活场景设计,力求建筑精致,空间宜人,环境优美。本案是基于当下趋势通过可自由拆建的的建筑实现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
项目选址在苏州浒墅关地区京杭运河旁的一片平坦的草地上。东侧建筑低矮,是民国建筑改造后的蚕里文创园。西侧直面大运河,视野开阔。
南北向均为草地,自然散落几棵树。大运河上的步行双桥,民国的房子,草地,树这些建筑和自然的景观成为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形成特有的场所记忆。
我们取4.2m的方格网作为模数,每个模块单独的面积17.6㎡,可以满足办公管理卫生间等基本空间。
为了保证每根横纵梁的高度一致,建筑高度也采用了4.2m高。每个平面网格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模块。每个模块被拆解成三类构件:结构构件(梁和柱)、 维护构件(门、窗、外墙板)、底板和屋顶。
所有的梁柱的交接均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便于安装和拆卸。景观场地和装置的布置延续建筑4.2m*4.2m的模数,与建筑的立面和平面取得统一。

基地内有一棵树,生活馆采用L形态朝向树打开,与两个展示体块围合出院落,院与树成为了建筑的视觉中心,整个参观动线围绕着院子展开。洽谈区作为动线的终点面向大运河展开。
洽谈区共九个模块,我们朝向河面方向推出一个模块,面向运河形成一个凸出的三面临空的盒子作为茶室。抽离的盒子在洽谈区中心留下一个庭院,洽谈区围绕庭院形成内外被自然包裹的流动空间。
主展示空间与洽谈区之间增加一个庭院从而保证所有的模块都能直面景观,实现内与外的相互渗透。
柯林罗把透明性分为物理的透明和现象学的透明。底层架空的盒子、透明的维护结构,纤细的白色柱子是物理层面的透明。
建筑在场地中,以一个盒子的体量呈现,保持着一种临近“无”的状态,展示空间外环绕灰空间的廊架,在建筑与环境间形成了一层过渡,无限延展直至虚空,一方面建筑内部空间具有溢出建筑边界的迹象,另外一方面,建筑外部的自然又通过玻璃墙渗透成为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建筑被视作水平向内与外之间相互透叠的部分。
底层架空的盒子可以看做天地之间的空间,建筑中两个中庭可以看做大地向天空延伸,建筑主体又被视为垂直向大地与天空相互透叠的部分,建筑在空间上实现了现象学的透明。
透明性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体验上的,作为展览建筑,没有单一动线的设定,使用者在不同的位置可以随意穿梭在内外之间。
人们可以自由的通过在建筑中游走、触摸它或建立身体上的联系来感知建筑的组织方式,实现体验上的透明性。
建筑和景观共用一套网格体系,渐变的景观方格作为第三重的空间的过渡,弱化了灰空间和基地之间的联系。模糊了内和外的边界,边界的模糊实现空间的交融。使用者游走在内和外之间,得到不同空间感受。
建筑在空间、光线、透明度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人、建筑、活动与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场景。
室内空间在延续建筑模数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流动空间的特点,采用与建筑立面呼应的现代风格。建筑内庭空间的自然引入,体验四季更替和静谧生活。
四周由玻璃环绕,营造一种极致的通透。仿佛一颗漂浮在森林中的魅力晶体,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想象,同时增加空间色彩的丰富度。
设计思考跨越框架结构体内部的力学问题,直接关注结构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与空间组合。同一框架体又因为空间属性变化生成多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因此建筑最终所呈现的建造逻辑是不同的单元框架体组合拼接。
室内中庭空间的立柱从内部暴露了结构体单元的框架,重复出现且结构均匀的构件,揭示了整体和单元的关系。单元框架体的特性由此显现,可分解、重组、反复利用、便于运输。
建筑所在的场所本身是一片再生之地。原本衰败的地区,通过改造和整饬后形成了一片汇聚了城市活力的文创中心。通过建筑的改造和空间重塑,旧有的场所获得了新的生命,场地的活力得以再次激发。
建筑从设计之初便被赋予了装配和可拆卸的特性,由此建筑便拥有了生命。
流动的液态金属与流动的空间对比是再生最好的注解。空间流动,可以适应不同的场地,形态透明,可以与各种不同的环境融合。
一段路 一片草 一条廊 一汪水 一棵树 一幢房,组成了大运河畔一处诗意的栖居之地。不久之后,这些会消失,一切重归自然,同样的场景会在其他的地方再现。
尊重场地,融入自然。基地内有一棵树,生活馆采用L形态朝向树打开,与两个展示体块围合出院落,院与树成为了建筑的视觉中心,整个参观动线围绕着院子展开。
洽谈区作为动线的终点面向大运河展开。洽谈区共九个模块,我们朝向河面方向推出一个模块,面向运河形成一个凸出的三面临空的盒子作为茶室。
抽离的盒子在洽谈区中心留下一个庭院,洽谈区围绕庭院形成内外被自然包裹的流动空间。主展示空间与洽谈区之间增加一个庭院从而保证所有的模块都能直面景观,实现内与外的相互渗透。
售楼处所有结构及墙地面材质均为预制装配式,85%-90%构件在工厂完成加工,加工周期约为20天,具有稳定的施工精度。
现场安装周期约为35天。除了建造速度快之外,预制装配式建筑还具有拆装复用的优势。为了更好地呈现玻璃盒子的纯粹与简洁,设计将钢柱截面尺寸统一为1种,钢梁截面尺寸优化为4种,玻璃尺寸优化为2种,在保证空间效果品质的同时,也降低了现场施工的难度,将成本发挥到极致,为项目增效提速。
清新形态与预制装配的建造技术是本次设计的亮点,金地集团全装配式可拆卸售楼处全国第一个试点项目,是对未来科技创新与智能建造的前瞻。
对于本项目而言,绝大多数预制模块均可分解、重组、反复利用,预计可复用7至8次,大大提高了建材的使用效率,更为环保健康。艺术是对细节的永久创新。在前期设计和实地建造过程中,始终追求着对细节的打磨与推敲,坚持概念落地完整度。
我们取4.2m的方格网作为模数,每个模块单独的面积17.6㎡,可以满足办公管理卫生间等基本空间。为了保证每根横纵梁的高度一致,建筑高度也采用了4.2m高。每个平面网格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模块。
每个模块被拆解成三类构件:结构构件(梁和柱)、 维护构件(门、窗、外墙板)、底板和屋顶。所有的梁柱的交接均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便于安装和拆卸。景观场地和装置的布置延续建筑4.2m*4.2m的模数,与建筑的立面和平面取得统一。
项目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