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阳光城山海美术馆
SHANHAI ART MUSEUM

项目状态已完工
申报类别室内设计
申报子类别文化项目
完成日期 (YYYY-MM-DD)2020 - 04
设计周期6 个月
项目面积
室内面积2997.88平方米
项目所在国家/地区中国
项目所在省
项目所在城市昆明
项目简介(中文)山海美术馆藏于西山滇池山水间,这是一个关于“山、海、城”的故事。宏观层面上,美术馆之所在,一边是西山、一边是草海,有着一个非常开阔的界面;中观层面,其前身是一个建废弃掉的白马游乐园,设计希望在能延续“失乐园”固有的场所精神;微观层面上,场所下垫面为云南当地的石林。在考察之后,设计决定把建筑、山海、石林三件事情融合在一起,将在地元素“白马”升华提炼为“以梦为马”的主题,营造一个“无何有之乡”。
项目简介(英文)The Shanhai Art Museum is hidden in the West Mountain and the Dian Lake. It is a story about "mountains, seas, and cities". On the macro level, the museum is with West Mountain on one side and a sea of grass on the other side, which bears a very open interface; on the meso level, it used to be an abandoned white horse amusement park, the design intends to extend its spirit of “Paradise Lost”; On the micro level,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 the place is the local stone forest in Yunnan. After investigation, the designer decided to connect the architecture, mountains&seas and stone forests with each other, and refine the sublimation of the local element "white horse" into the theme of "Dream as a Horse" to create a "paradise of freedom".
初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山海美术馆还只是树林里的石林,一边是西山、草海,一边是城市繁华,独处一隅,石为根,云为阶,站在那里可以远远的看见春城昆明,天际线就在我面前,这是一个非常开阔的界面,一定会是一个关于“山、海、城”的故事。像是一个境外之地,却又不出世。
凑近才发现这竟然是个废弃掉的游乐场,但可以感受到它曾经的繁华与热闹,曾经的繁花唏嘘,欢声笑语,我想,只能称之为“失乐园”,植物自由生长,自然形成一种废墟蔓生的感觉,草木石林里藏着破败掉的繁华过往,能看到的只有一个寂寥的昨日之境。
在千奇百怪的石林间穿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奇石被草丛荆棘所淹没,让人没办法看清全部。山石就长在这里,经过自然风化与洗礼,变得非常有质感、厚重,我们更能感受到其中自然和时间的力量。
©gad
山海美术馆今昔对比
©gad

01 场所精神的延续

我们深知,这个美术馆其实是架在森林山石之上的。无论是建筑景观还是室内设计,都需要延续场所精神,而这种场所精神是通过使用者和场景互动产生的。我们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尽可能地去尊重现状,尊重这些场所的自然环境。
©gad
原场地建、构筑物残迹分布示意图 gif
©gad
形态生成分析图 gif

我们尝试在这个山海城里,把建筑、山海、石林三件事情融合在一起。在这点上,建筑景观与室内设计达成了高度共识。山海美术馆建筑设计借了山海石林的势,没有像以往山林建筑大多搭建平稳台地,而是把石林完全保留下来,拆解地势地形带来的局限,看似破败的这片林地尝试逐点连接,甚至是一些植被、树木都很难得的在建设中留存了下来。美术馆的各个空间随形就势散布,与石林共舞,形成多重关系的聚落。设计逻辑都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场所精神的考量和尊重,把它引入,让石林和树木一起参与到空间中来。
©gad
©gad
石林、建筑与人
©gad
建筑布局手绘图

02 无限流—“莫比乌斯环”

半山藏,草海起,山海美术馆的形态因石而动,所以会有高有低。“莫比乌斯环”,其实就是数学里的无限之环,我们参考了这个无穷大“∞”的符号,把在四维空间中才存在的无限形态抽象设计到三维空间当中,把“莫比乌斯环”动线引入到我们的空间当中,无论是往上还是往下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原先看上去很严谨的建筑空间又多了些许趣味,从哪里走都走的通。
©gad
建筑首层平面图
室内空间及动线
另一个层面上,这种循环预示着我们梦境当中的场所,用“不断重复、不断颠覆、不断重生”这样一个概念去表达理所应当的场所精神,也是限定空间内的无限循环的一种现象化呈现,寓意着“山、海、城”无限的可能性。
©gad
建筑剖透视图

03 石林海、夯土墙、阳光与森林

空间

山海美术馆所在的场所非常梦幻,这不是单纯的平面,而是一个高低错开的综合体,我们想通过在动线方面的循环性释放整个结构的独特性,比如,把美术馆常规的展览功能升维式地立体化、纵深化,结合地域的自然场景承载多元的空间情绪,在夹道穿过,一边是阳光照射下的红夯土墙,肌理质感都非常清晰,另一边是通透的玻璃幕墙,所有山海城的风云变幻,排山倒海而来。不管是未来的参观者,还是我们使用者,在其中的游览动线层次都会显得更丰富一些、对限定空间的感知更深刻一些,这途中都充满各种未知与可能性。
材质

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会倾向考虑场域间的呼应,不管是建筑、还是室内,都需要一种呼应。石林作为我们必须留存的外部环境,其实是非常强势的,因此,我们选择了云南当地的夯土为原型,材料的在地性和本身粗犷的真实感可以跟“石林”有一个更好的衔接和呼应,粗糙的墙体虽不尽精致,但这是能呼吸空气的,能让人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的,大家都很忙,对自然的感悟力也在下降,关于空间呼应这样层面的东西,还是交由云南夯土本身自然生长来决定,而不是我们。
光影

整个云南、整个滇池边上的阳光是非常好的,所以光的进入、变化模式都是我们重点考量的。在这样高低错落的建筑体中,一个顶天立地的玻璃幕墙可以协同空间内外,最大范围的将“西山、草海、春城”这样的景观面完全没有遮挡地纳进来,同时光也界限出了莫比乌斯环的路径、游览的动线,光照在哪里,人就在哪里。站在高处,视野更加开阔:美术馆前的西山石林、延续到更远处的滇池草海,再到更远处的春城和山峰,就是大家心中不那么避世的、跟人有些联系的山海图。
考察时花了很多时间,早上、中午、下午、傍晚、阴晴雨雪,每一刻都有不同的光的变化,其实就是去了解自然跟空间的关系,它们直接的联系就是人本身,你走到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视觉,感受外面的景观、感受草海山林。
前期场地考察

室内的灯光设计逻辑也是这样,更多的是去配合自然光,这种自然光和人造光的配合方式,其实也是充分的考虑到了昆明当地日照时间长的情况,所以,尊重自然光、以它为主,是室内灯光设计的前提。
关于灯光、关于艺术品、关于家具以及标识系统,我们都希望在同一个维度上去打造,将这种室内与室外自然一体化做到极致,这也是我们未来要发展的一个方向。
标识设计
M+产品

一直倡导空间和艺术之间的互动,空间音乐给人情绪的刺激和引导是非常直接的,为山海美术馆定制音乐的时候,我们同样遵循一体化的概念,人在曲径中“寻找”,古树林、石林缝、冷泉水,声音忽远忽近,大多数人听得不全,但能听见自己喜欢听见的。Lanx在为这个空间创作的时候,就立意为“寻找”——在山间万物回响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自然的声音,可能是虚的、可能是实的,让听者多维度感受空间的感受。

对于设计者来讲,每一个地方都得深思熟虑,据理力争。可能我们去很多的美术馆,兴叹时也总觉缺点什么,在山海美术馆,我们大概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多数美术馆美则美已,灵感的呈现也很到位,但只跟内展的艺术品有关,跟周围的场景一点关系都没有。
主展厅结构体系
“以梦为马”作为艺术品的概念主题,我们邀请了国内外多个艺术家共同创作,对美术馆做艺术与环境的呼应打造,其中有美国艺术家Mitechell、葡萄牙画家Ana Carolina、荷兰国宝级艺术家Babs Haenen、中国70后知名艺术家应炜、李鸿武、80后杰出当代艺术家方圆、贺海峰等,提取了山、海、城等地域元素,将其雕塑感与骨骼感通过艺术化手法表现出来,在美术馆的各个角落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景观符号,重要的是跟周边的环境有呼应。美术馆其自身即充满浪漫主义的氛围就是对自然的尊重与赞美,这是大家的共识。
04 以梦为马—无何有之乡

山林里有几匹体量很大的白马雕塑,过去的游乐园就是以“白马”作为主题的,这山、这海、这马,给我们很大的触动。然后就有了“以梦为马”的概念,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营造一个“无何有之乡”。在艺术品的植入中,我们也选用了当代艺术家、以马为主题元素的作品做室内艺术升华,也是对大环境的另一种形式的呼应。美术馆,可以说是一个设计师的梦想,一个设计师毕生能做几个视野很好、又有场地精神的美术馆?对我们而言,山海美术馆的设计不仅仅是造一个可供艺术展览的场所,更是创造着一系列的景象、连接、文化,甚至更多……这就是设计师的“无何有之乡”。
设计过程分析
项目视频